放開坐堂醫已三年 藥店受益不明顯
發布時間:
2014-04-06
編者按:曾被原衛生部、藥監局等四部門明令禁止在藥店設立的“坐堂醫”,近兩年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全面解禁,這種被視為“前廳看病,后堂抓藥”的傳統看病方式重現的模式,會不會讓藥房有機會對醫院發起一定沖擊,獲得更大效益?
□ 撰文 | 黃少然
診所模式讓藥店客單價翻兩番
開辦診所、名醫坐堂,增加了便民服務的藥店,日子過的怎么樣?
39健康網注意到,從2010年10月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中醫坐堂醫診所管理辦法(試行)》后,眾多藥品零售企業開始嘗試 “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而20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允許藥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在政策上再次肯定了藥店開辦診所的模式。但這三年來,受醫保、醫生多點執業等諸多政策影響,診所模式并未給藥店帶來轟轟轟烈的營銷效益。
“診所+藥店”名利雙收?診所讓藥店客單價翻兩番
成立于2003年的九洲大藥房,目前有62家分店,診所有5家,年銷售額5億多。2010年,當業界將目光聚焦在老百姓大藥房的上市之路、大參林的“上市大聯盟”時,九洲大藥房悄然在納斯達克上市。
對此,九洲(中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齊麗表示,在美國投資人看中的并非規模和銷售額,而是九洲大藥房的銷售模式。由于美國知名連鎖藥店CVS也有店內診所的模式,九洲大藥房的“藥店+診所”模式剛好與之相似,因此得到美國投資者的青睞。
據齊麗介紹,比起其他普通藥店,九洲大藥房的“門診+藥店”的分店,其中藥飲片銷售占比較大的比例,而且為公司貢獻更多的毛利。
早在2004年前,抗生素限售令出臺前后,在全國各地冒出了不少“藥店+診所“的模式,當時業內人士稱,此舉是藥店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處方藥而誕生的。但是近年來,隨著藥店模式的多元化,“藥店+診所”的模式慢慢發展為消費者解決亞健康、養生的大健康模式。
據39健康網了解,九洲大藥房所有分店中“藥店+診所”模式的客單價(不包括門診)是普通藥店的3~4倍,會員比例和醫保比例也高于普通藥店的30%。
廣州養和醫藥連鎖副總經理王海翔認為“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對藥店的銷售有促進作用,這個對于中醫診所而言更加明顯,而西醫診所所起到的作用比較少。據介紹,目前養和連鎖的門診都是中醫門診,相關部門開放坐堂醫政策,養和醫藥馬上可以滿足醫生的配備需求,并把中醫館的病人資源帶到藥店。
據悉,目前太原仁和大藥房的診所為藥店所帶來的藥品銷售已經占到總銷售的30%。
無醫保和名醫支持 難賺大錢
“診所+藥店”想掙大錢?沒有醫保、沒有名醫難以實現 今年7月,九洲大藥房公告稱 “關閉杭州周圍的17個門店,專注于利潤率更高的批發客戶”,此舉讓業內對股價一直低迷的九洲大藥房而言更增添了不少遐想。
對此,九洲(中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齊麗表示上市后急于擴張,通過開店來擴大經營規模。但是由于在浙江地區,藥店是否為醫保定點是影響藥店盈虧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各地執行醫保政策的標準不同,有部分分店開店一年也未能獲得醫保定點資格,此外,由于衛生部門的限制,“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難以在杭州以外的地區開展。種種原因導致九洲大藥房在杭州以外地區的擴展步伐并不順利,因此,九洲大藥房適時進行瘦身,關閉17家盈利能力較差的分店。目前,杭州大藥房在杭州47家門店,100%為醫保店。
除了醫保定點外,診所所聘醫生是否為當地知名醫生,也影響著“藥店+診所”模式的發展。在九洲國醫館的墻上,貼滿著聘請醫生的簡介,其中名中醫足足有22個之多,齊麗告訴39健康網,優質的醫生資源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條件,這也是競爭對手無法復制的優勢。
“養和連鎖現在藥店近50家,基本是醫保藥店,中醫館有9家?!睆V州養和醫藥連鎖副總經理王海翔介紹說。據了解,養和醫藥連鎖中醫館主打是“名中醫、正中藥”,其聘請了很多定級中醫專家,旗下的紫和堂幸和中醫館,定位為中醫糖尿病治療研究中心,聘請了國家級中醫糖尿病專家彭萬年教授為該中醫館館長。
天津圣凡大藥房是一家坐堂醫試點藥店。2011年6月藥店請來了坐堂醫,當時可謂“盛況空前”,行醫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大夫吸引來周邊不少患者,那時候連取藥都要排隊??墒牵瑳]多長時間,因為一些個人原因,老大夫離開了診所,之后藥店便再沒有招到適合的人選。而隨著醫生的離開,藥店的“診所”名存實亡。
北京金象西單大藥房設立之初聘請了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親傳弟子曹志安以及中醫世家“小孩張”第11代傳人張呂夫等頗具名望的中醫,結果名動一時。但隨著兩位專家的相繼離開,因診所帶動的銷售出現嚴重下滑,一度僅有之前銷量的1/3。
無法逾越政策門檻 恐成雞肋
“藥店+診所”想大發展?政策門檻目前難以逾越
事實上,“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在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歷史上由來已久。老字號藥店同仁堂就一直采用“名醫+名藥”的經營模式。
但是,“藥店+診所”模式的發展道路也是坎坷不平。
2003年,以“藥店+診所”模式的九洲大藥房在成立之初也是頗費了一番周折,原定于9月10日開張的九洲大藥房在當天卻貼出了延遲開業的通知,原因是診所的執照仍未通過審批。后來,衛生部門才同意給九洲大藥房亮起一盞綠燈。
而在這段期間,坐堂醫一直是藥店忌諱莫深的話題,“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也就寥寥數家。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年底。
2007年11月,深圳率先試點中醫坐堂;2010年7月,《深圳市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正式實施;2010年10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全國推開試點工作,并出臺了《中醫坐堂醫診所管理辦法(試行)》和《中醫坐堂醫診所基本標準(試行)》。
這些政策促進了深圳市“藥店+診所”模式的發展,截至2012年底,深圳市有中醫館32家、中醫坐堂52家。
而四川德仁堂在幾年前全面考察了北京、上海、杭州以及沈陽等地的各種業態的名老中醫館、診所后,于2006年制定了《中醫館發展規劃》并啟動該項目。目前在四川德仁堂登記坐診的中醫師共有200多人,超過40家門店配備了中醫。
“診所+藥店”路在何方?別讓診所成為藥店的雞肋
自從2012年7月,太原試水連鎖診所許可制度,仁和大藥房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連鎖診所,目前已有80家連鎖診所都與其連鎖藥店比鄰而居。但是仁和大藥房只是個案。
2010年全國試點開禁坐堂醫以來,如今已經過去兩年,39健康網統計發現,“藥店+診所”的模式在全國并未大范圍的開展,國內排名前十的大連鎖如老百姓大藥房、大參林并未大范圍地推行“藥店+診所”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在2009年年初就開展了中醫坐堂醫的相關試點活動,但據廣西當地業內人士透露,即便中醫坐堂醫開展多年,但效果一直不明顯。
造成“藥店+診所”模式發展緩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該政策仍未大范圍的實施。另外,難以滿足規定中的軟硬件也是不少藥店對坐堂醫開禁觀望的重要原因。
《中醫坐堂醫診所基本標準(試行)》中規定:“中醫坐堂醫診所由中藥飲片品種不少于400種的藥店設置,只允許提供中藥飲片處方服務。人員至少有1名取得醫師資格后經注冊連續在醫療機構從事5年以上臨床工作的中醫類別中醫執業醫師。設置的診室必須獨立隔開,不超過2個。每個診室建筑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边@個硬件的要求把不少想試行“藥店+診所”模式的藥店擋在了門外。
此外,名醫難求也是不少藥店觀望的之一?!盁o論是福利待遇還是傳統觀念來看,藥店在招聘中醫師方面都沒有任何優勢,因此藥店要聘請全職的中醫師坐診的可能性不大。而應該由政府倡導,大力推行醫師多點執業,這樣才是有效解決藥品零售企業中醫資源稀缺的有效辦法?!睆V西友和古城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付健對媒體如此表示。
事實上,某些“藥店+診所”的模式確實給藥店帶來了客流、客單,也提升了名氣,此類藥店如同仁堂、深圳和順堂等,但是也有個別藥店因為名醫流失而導致診所成為“雞肋”的例子。盡管目前相關部門在政策上給藥店開辦診所亮起了綠燈,然而由于診所的成功與否受到醫保資格、醫生資源等因素影響很大,這也給這種經營模式埋下了不確定的因素。
□ 撰文 | 黃少然
診所模式讓藥店客單價翻兩番
開辦診所、名醫坐堂,增加了便民服務的藥店,日子過的怎么樣?
39健康網注意到,從2010年10月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中醫坐堂醫診所管理辦法(試行)》后,眾多藥品零售企業開始嘗試 “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而20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允許藥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在政策上再次肯定了藥店開辦診所的模式。但這三年來,受醫保、醫生多點執業等諸多政策影響,診所模式并未給藥店帶來轟轟轟烈的營銷效益。
“診所+藥店”名利雙收?診所讓藥店客單價翻兩番
成立于2003年的九洲大藥房,目前有62家分店,診所有5家,年銷售額5億多。2010年,當業界將目光聚焦在老百姓大藥房的上市之路、大參林的“上市大聯盟”時,九洲大藥房悄然在納斯達克上市。
對此,九洲(中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齊麗表示,在美國投資人看中的并非規模和銷售額,而是九洲大藥房的銷售模式。由于美國知名連鎖藥店CVS也有店內診所的模式,九洲大藥房的“藥店+診所”模式剛好與之相似,因此得到美國投資者的青睞。
據齊麗介紹,比起其他普通藥店,九洲大藥房的“門診+藥店”的分店,其中藥飲片銷售占比較大的比例,而且為公司貢獻更多的毛利。
早在2004年前,抗生素限售令出臺前后,在全國各地冒出了不少“藥店+診所“的模式,當時業內人士稱,此舉是藥店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處方藥而誕生的。但是近年來,隨著藥店模式的多元化,“藥店+診所”的模式慢慢發展為消費者解決亞健康、養生的大健康模式。
據39健康網了解,九洲大藥房所有分店中“藥店+診所”模式的客單價(不包括門診)是普通藥店的3~4倍,會員比例和醫保比例也高于普通藥店的30%。
廣州養和醫藥連鎖副總經理王海翔認為“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對藥店的銷售有促進作用,這個對于中醫診所而言更加明顯,而西醫診所所起到的作用比較少。據介紹,目前養和連鎖的門診都是中醫門診,相關部門開放坐堂醫政策,養和醫藥馬上可以滿足醫生的配備需求,并把中醫館的病人資源帶到藥店。
據悉,目前太原仁和大藥房的診所為藥店所帶來的藥品銷售已經占到總銷售的30%。
無醫保和名醫支持 難賺大錢
“診所+藥店”想掙大錢?沒有醫保、沒有名醫難以實現 今年7月,九洲大藥房公告稱 “關閉杭州周圍的17個門店,專注于利潤率更高的批發客戶”,此舉讓業內對股價一直低迷的九洲大藥房而言更增添了不少遐想。
對此,九洲(中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齊麗表示上市后急于擴張,通過開店來擴大經營規模。但是由于在浙江地區,藥店是否為醫保定點是影響藥店盈虧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各地執行醫保政策的標準不同,有部分分店開店一年也未能獲得醫保定點資格,此外,由于衛生部門的限制,“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難以在杭州以外的地區開展。種種原因導致九洲大藥房在杭州以外地區的擴展步伐并不順利,因此,九洲大藥房適時進行瘦身,關閉17家盈利能力較差的分店。目前,杭州大藥房在杭州47家門店,100%為醫保店。
除了醫保定點外,診所所聘醫生是否為當地知名醫生,也影響著“藥店+診所”模式的發展。在九洲國醫館的墻上,貼滿著聘請醫生的簡介,其中名中醫足足有22個之多,齊麗告訴39健康網,優質的醫生資源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條件,這也是競爭對手無法復制的優勢。
“養和連鎖現在藥店近50家,基本是醫保藥店,中醫館有9家?!睆V州養和醫藥連鎖副總經理王海翔介紹說。據了解,養和醫藥連鎖中醫館主打是“名中醫、正中藥”,其聘請了很多定級中醫專家,旗下的紫和堂幸和中醫館,定位為中醫糖尿病治療研究中心,聘請了國家級中醫糖尿病專家彭萬年教授為該中醫館館長。
天津圣凡大藥房是一家坐堂醫試點藥店。2011年6月藥店請來了坐堂醫,當時可謂“盛況空前”,行醫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大夫吸引來周邊不少患者,那時候連取藥都要排隊??墒牵瑳]多長時間,因為一些個人原因,老大夫離開了診所,之后藥店便再沒有招到適合的人選。而隨著醫生的離開,藥店的“診所”名存實亡。
北京金象西單大藥房設立之初聘請了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親傳弟子曹志安以及中醫世家“小孩張”第11代傳人張呂夫等頗具名望的中醫,結果名動一時。但隨著兩位專家的相繼離開,因診所帶動的銷售出現嚴重下滑,一度僅有之前銷量的1/3。
無法逾越政策門檻 恐成雞肋
“藥店+診所”想大發展?政策門檻目前難以逾越
事實上,“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在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歷史上由來已久。老字號藥店同仁堂就一直采用“名醫+名藥”的經營模式。
但是,“藥店+診所”模式的發展道路也是坎坷不平。
2003年,以“藥店+診所”模式的九洲大藥房在成立之初也是頗費了一番周折,原定于9月10日開張的九洲大藥房在當天卻貼出了延遲開業的通知,原因是診所的執照仍未通過審批。后來,衛生部門才同意給九洲大藥房亮起一盞綠燈。
而在這段期間,坐堂醫一直是藥店忌諱莫深的話題,“藥店+診所”的經營模式也就寥寥數家。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年底。
2007年11月,深圳率先試點中醫坐堂;2010年7月,《深圳市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正式實施;2010年10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全國推開試點工作,并出臺了《中醫坐堂醫診所管理辦法(試行)》和《中醫坐堂醫診所基本標準(試行)》。
這些政策促進了深圳市“藥店+診所”模式的發展,截至2012年底,深圳市有中醫館32家、中醫坐堂52家。
而四川德仁堂在幾年前全面考察了北京、上海、杭州以及沈陽等地的各種業態的名老中醫館、診所后,于2006年制定了《中醫館發展規劃》并啟動該項目。目前在四川德仁堂登記坐診的中醫師共有200多人,超過40家門店配備了中醫。
“診所+藥店”路在何方?別讓診所成為藥店的雞肋
自從2012年7月,太原試水連鎖診所許可制度,仁和大藥房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連鎖診所,目前已有80家連鎖診所都與其連鎖藥店比鄰而居。但是仁和大藥房只是個案。
2010年全國試點開禁坐堂醫以來,如今已經過去兩年,39健康網統計發現,“藥店+診所”的模式在全國并未大范圍的開展,國內排名前十的大連鎖如老百姓大藥房、大參林并未大范圍地推行“藥店+診所”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在2009年年初就開展了中醫坐堂醫的相關試點活動,但據廣西當地業內人士透露,即便中醫坐堂醫開展多年,但效果一直不明顯。
造成“藥店+診所”模式發展緩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該政策仍未大范圍的實施。另外,難以滿足規定中的軟硬件也是不少藥店對坐堂醫開禁觀望的重要原因。
《中醫坐堂醫診所基本標準(試行)》中規定:“中醫坐堂醫診所由中藥飲片品種不少于400種的藥店設置,只允許提供中藥飲片處方服務。人員至少有1名取得醫師資格后經注冊連續在醫療機構從事5年以上臨床工作的中醫類別中醫執業醫師。設置的診室必須獨立隔開,不超過2個。每個診室建筑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边@個硬件的要求把不少想試行“藥店+診所”模式的藥店擋在了門外。
此外,名醫難求也是不少藥店觀望的之一?!盁o論是福利待遇還是傳統觀念來看,藥店在招聘中醫師方面都沒有任何優勢,因此藥店要聘請全職的中醫師坐診的可能性不大。而應該由政府倡導,大力推行醫師多點執業,這樣才是有效解決藥品零售企業中醫資源稀缺的有效辦法?!睆V西友和古城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付健對媒體如此表示。
事實上,某些“藥店+診所”的模式確實給藥店帶來了客流、客單,也提升了名氣,此類藥店如同仁堂、深圳和順堂等,但是也有個別藥店因為名醫流失而導致診所成為“雞肋”的例子。盡管目前相關部門在政策上給藥店開辦診所亮起了綠燈,然而由于診所的成功與否受到醫保資格、醫生資源等因素影響很大,這也給這種經營模式埋下了不確定的因素。